分类: 教学随笔
泮水集序
《泮水集序》
岁在乙巳,暮春既望,鹿泉一中同仁聚于泮水之滨,共商校河兴革。其时苍山如屏,莲峰挹秀,泮水萦回九折,潴作清塘。清波漱石,琮琤有致;嘉木垂阴,掩映成行。众人沿堤徐行,或临水而坐,观游鱼戏藻,闻啼鸟穿林,虽无丝竹之盛,而春风解意,亦足以畅叙幽怀。
泮水之源,肇于太行天泽,潜流岩土,汇为溪涧,迤逦入校。昔建校者慧眼独具,纳此灵源以为内脉,荒溪遂成文枢胜境。然岁月侵蚀,一度淤塞。今吾辈以人文之思重勘,乃悟自然之美待人而彰,教育之基因境而活。遂欲浚源导流,融学科之韵于山水,赋教化之功于林泉。
于是诸同仁各展其才:物理组拟建音乐喷泉,使数理之妙跃动波光;构光伏电站,令科技之光辉映云表。化学组欲析水质之变,生物组拟探生态之衡,地理组溯源流之迹,数学组量曲直之妙。更有信息技术组谋智慧之境,期将此水营为知行合一之圃。
嗟夫!县域之学,当如泮水长清,不逐浮华。吾辈身处县中,肩荷教育良心,七十载桃李满天下,正宜以生态为基,辟特色之路。不效私立之功利,不慕名校之虚名,唯守清白之心,深耕厚土,以山水启智,以人文铸魂。盖教育之道,非一日之功,需如泮水潜行,润物无声;非得失之谋,当怀家国之念,静待花开。
今日聚首,非独为一河之治,实欲以泮水为镜,照见育人初心;以九塘为鉴,明察教育真谛。异日若泮水灵韵化作桃李芬芳,则吾辈今日之思,亦不负县中清白之名,不枉教育报国之诚。故勒石为记,以志斯心。
夜色
夜色
崎岖山中路,
悠悠赤子心。
喧嚣贩梯者,
寂寞筑阶人。
聊表寸心
和康主任共勉啊。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或留。[笑脸]
功利之心,容不下家国情怀
得失之念,撑不起师道尊严
我之所以琢磨着一件事,就是希望家也好,国也好,集体也好,个人事业能力也好的发展速度赶上自己的衰老速度,赶上自己孩子吃不长的速度。不至于垂垂老矣一事无成,空自嗟叹,人生苦短。
我一直不理解中年危机,现在比较理解了,所谓中年危机其实是三个危机交织在一起的,资源危机,能力危机,信仰危机。
一切我以为是资源,所以总羡慕别人。后来感觉是能力,自惭形秽。
最后才发现人生最大的危机其实是信仰危机。人无信不立也可以这样理解。
当一个人没有毕生的追求的时候,就会找不到方向。
目标是可以赋能的,没有蓝图就没有未来,。
你们不懂我的家国情怀,你们不知道我想干什么
弹簧
弹簧
弹簧虽小,道理俱全。当泛泛的谈论弹簧的弹力,只是记住了一个F=kx时。遇到一些复杂问题和迷惑性的情境,学生们就难免陷入混乱,不知道问题从哪里切入。归根到底是对基本概念并没有理解透彻属于浅表式的学习。
力一定是某对某的作用,那说到弹簧的弹力是谁对谁呢?这要从三方面来谈:一是外界对弹簧的作用力,两端都有,同一个数值,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注意依据是平衡。而是弹簧对外界的作用力,两端都有也是同一个数值,依据是牛顿第三定律。三是弹簧内部任何一个点上的弹簧两部分之间的拉力或弹力也是同一个数值,这里要用上弹簧每段的二力平衡。这样算是刨到了根上了。
知之深,用之便。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在确定弹簧的弹力时就天然形成了两种思路。一种是由外而内,通过弹簧任意一段端对外界物体的作用力产生的效果,比如平衡,比如加速,比如扭转等等,来确定弹簧弹力的大小,然后再确定弹簧的形变量。一种是由内而外的,通过弹簧现有长度和原长的比较来确定弹簧的弹力,再去思考弹簧作用下物体是加速还是平衡,亦或是扭转。
设身处地的将自己带如弹簧的角色,就会发现,事实如此。当我们承受外力的时候。并不是只有手脚有感觉,整个身体都是有感觉的。
综上,可以让学生对弹簧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再去总结各种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解题规范,整理题型就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了。
工坊日记
观
速则缓之,缓则速之。
繁则简之,简则繁之。
直则曲之,曲则直之。
远则近之,近则远之。
合则分之,分则合之。
是为道。
从视觉线索到物理模型
《论实验和工程实践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从视觉线索到物理模型》
labkit工作站
一、引言
物理学科旨在揭示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往往通过物理模型来表述。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表面的视觉线索深入到构建物理模型是一个关键问题。实验和工程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二、视觉线索与物理模型的关联
(一)视觉线索的局限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视觉信息的世界中。例如,看到物体的运动,这是最直接的视觉线索。然而,仅仅观察到物体的运动轨迹、速度变化等运动信息是不够的。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视觉线索可能只是孤立的现象,他们无法深入理解背后隐藏的物理原理。例如,看到苹果落地,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视觉现象,但如果不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构建物理模型,就难以理解万有引力这一深层次的物理概念。
(二)物理模型的意义
物理模型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本质特征的抽象和概括。它能够将看似杂乱无章的视觉线索整合起来,揭示其背后的力学信息、环境信息等。例如,以自由落体运动模型为例,这个模型考虑了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忽略空气阻力等条件。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对苹果落地这一视觉现象进行准确的描述和预测,如计算苹果落地的时间、速度等物理量。物理模型是我们理解自然、对自然进行量化描述的有力工具,也是为各种决策提供依据的基础。
三、实验在从视觉线索到物理模型构建中的重要性
(一)直观感受与数据收集
实验能够让学生获得最直观的视觉感受。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时,通过改变小车的质量和拉力的大小,观察小车的加速度变化。学生可以直接看到不同条件下小车运动状态(视觉线索)的改变。同时,实验过程中还可以收集到一系列的数据,如质量、拉力和加速度的具体数值。这些数据是构建物理模型的重要依据,它能够帮助学生从单纯的视觉观察上升到定量分析的层面。
(二)验证与修正模型
实验是验证物理模型的有效手段。当我们根据理论知识构建了一个物理模型后,通过实验可以检验这个模型是否正确。例如,在研究单摆运动时,如果我们假设单摆做简谐运动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那么通过实验测量单摆的周期,并与理论模型预测的周期进行比较。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存在偏差,就可以进一步分析是模型假设的问题还是实验误差,从而对模型进行修正。这一过程让学生明白物理模型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并不断完善。
(三)培养科学思维
实验过程需要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数据等。这一系列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从观察视觉线索到设计实验来探究背后的物理原理,再到构建和验证物理模型,学生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收集证据和得出结论。这种科学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能够从视觉现象深入到物理模型构建的关键能力。
四、工程实践在从视觉线索到物理模型构建中的重要性
(一)真实场景中的物理模型应用
工程实践提供了物理模型在真实场景中的应用范例。例如,在桥梁建设工程中,工程师需要考虑桥梁结构所受的各种力(力学信息),如重力、风力、车辆行驶产生的压力等,以及周围的环境信息,如地质条件、气候因素等。他们运用结构力学等物理模型来设计桥梁的结构,确保桥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工程实践的案例分析,学生可以看到物理模型是如何从理论走向实际应用的,从而加深对物理模型的理解。
(二)跨学科知识融合
工程实践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除了物理知识外,还可能需要化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例如,在设计太阳能电池板时,不仅要运用光学和电学的物理模型来提高电池板的发电效率,还要考虑材料的化学性质和加工工艺等。这种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模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关联的,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视野。
(三)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程实践要求学生运用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与实验相比,工程实践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例如,在设计一个节能建筑时,学生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热传递(物理模型)、采光(光学物理模型)、通风(流体力学物理模型)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并根据实际需求和限制条件(如成本、空间等)做出决策。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将物理模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为决策提供依据的能力。
五、结论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和工程实践是引导学生从视觉线索到构建物理模型的重要途径。实验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数据收集来验证和修正物理模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工程实践则展示了物理模型在真实场景中的应用,促进跨学科知识融合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重视实验和工程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物理知识的本质,学会用物理模型描述和理解自然,并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等决策提供坚实的依据。
历史杂说
历史
一块5.6米的木板,改变了整个物理学的风貌。主动的格物致知取代了被动的观物取象,精致的数学演绎取代了自恋式的胡思乱想。
作为物理学从古典走向近代的关键人物,伽利略的故事可谓科学史最为激动人心的篇章。他开创的实验加数学的科学范式,在众多学科领域开花结果。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等都一个个瓜熟蒂落,离开了哲学的怀抱,推开了宗教的笼络,获得了独立的品格。无怪乎,连牛顿这样的大师级人物,也会谦逊的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而这个巨人之一就是伽利略。
然而,曾经的滔天巨浪,在当前的科学叙事里,已经泛不起半点涟漪。人们已经习惯于将科学技术当做common sense。习惯了没有“人味儿” 的“纯粹客观”的“无须质疑,不必争论”的“科学”。习惯了阳光雨露,温暖和惬意,无需缴费。新鲜的空气也不需要问是哪个小草的功绩。然而生态的繁荣却离不开这些人,这些事。科学教育或许不仅仅是把知识教的更有趣一点,更实用一点。更重要的是唤起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对前人的感恩之心。情感卷入一些,就不至于动力不足,效率不高。
总之,时间将会证明,读史使人明智,不单单是一句箴言,而是实实在在的方法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世间的多少混乱,是由不负责任的“解读”造成的啊。大仙越少,开悟越早。
历史
历史
400年前,一块5.6米的长木板,改变了西方文明的面貌,宣告了新物理学的诞生。从此以实验和数学为标志的科学精神呱呱坠地。并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大放异彩。可以说,新物理学是科学的长河之源,群山之祖。
科学史最激动人心的篇章,在当前的叙事里已经掀不起半点涟漪。好像这些宏伟的理论,都是天上掉下来的。不需要感恩戴德,也不需要有什么纪念。前人有知,经年的牢狱之灾,半生的潦倒郁闷,也早已成为故纸堆里的一行文字。
伽利略到底悟出了什么?以至于成为了牛顿的心目中的巨人。
主动求知的心态,不唯上,不维古,不维师。从观物取象,望天收。到格物致知,主动求索。
变中之常。科学无非研究变化,目的莫过于描述,预测和控制。能够发现变化中的不变,也就得到了规律。幸运的是,伽利略发现了加速度,于是我们获得了研究变速运动的工具。
建模的思想,概念和规律是零件而已,模型和思维才是科学的精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确立,让我们获得了一个明确的研究对象,我们与是可以用他来归纳或者是验证很很多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