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desklab
天有不测风云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以远观者,未卜先知。
科学的本质
为什么科学没有成为一种力量,却成为一种理性的负担?
模型就是简化和量化的事实,他让我们能够实现对事物在一定程度内的描述,推测和控制。其中科学研究侧重于前两者,而技术侧重于后者。科学的工作核心就是模型,和围绕着模型,而进行的一系列二次开发。所谓立常以应变,完型敛碎片。
这样看科学安身立命的依托并不是什么事物的终极原因,而仅仅是事实如此。科学的逻辑从来都不曾是因为所以,而永远是如果那么。那种希望用科学来解释一切的想法是荒唐而幼稚的。科学的尽头是世界本来如此。就像万有引力定律只是描述了引力的特点,而并未说明引力的来源。库仑定律说明了静电力的特征,却没有告知静电力的本质。即便是爱因斯坦,也是以光速不变和广义相对性原理为事实,展开思辨,通过数学建立模型,推演出一些事实,然后进行验证。不要问为什么空间会弯曲,不要问时间为什么会变慢,如果非需要一个答案,那只能是事实如此。这是科学安身立命之所在。
除此之外的一切理论都是二次建构,与其说是规律不如说是规矩,也就是人们之间的约定和协议。就像语言一样,是一组基于事物自然属性的约定,所谓人工自然,这个时候也不必问为什么,因为这是规矩!像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像通信领域的各种规则等等都是如此。
所以,学习不是刨根问底,学习是在时间,空间和事实中游离。是观物取象,是格物致知,是体物知性,是驭物知用。要考虑的是常,序,阶,趣,用。而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什么终南捷径。
科普教育生态圈
情境、模型和问题
情境,模型和问题
千穗工坊-高中物理建模课第一期
上篇
第一讲
运动学的的逻辑
第二讲
平衡的理解与表达
第三讲
动力学的思维模型
第四讲
天文学的前世今生
第五讲
真实的世界(上)-能量
真实的世界(下)-动量
第六讲
振动与信息传递
中篇
第七讲
电学的起源
第八讲
流动的电荷
第九讲
磁场
第十讲
如影随形和隔墙有耳
第十一讲
电力系统
下篇
第十二讲
冷热随心-控温和热量输送
第十三讲
热机-利用内能
第十四讲
显微和望远
第十五讲
五颜六色
第十六讲
至小无内
第十七讲
光之源
第十八讲
万物之源
结束语
和物理同行的日子。
科学教育生态圈计划
科学教育生态圈行计划
科学不是一种放在那里,拿走就可以的物件。科学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世界观,一种方法论。只有在实践当中,在心和物的交互当中才能得到发展和传承。科学不是照本宣科,科学不是描枝画藤。科学是科学活动本身,而不是一个装饰品。
以生态做类比,一种植物不应只因他的花果来命名。苹果树不仅仅是苹果,而是一个以产品苹果为其社会价值的整个生态圈。这样才算真的认识了苹果这个概念。在社会拿走苹果的同时,树根牢固了土壤,树冠提供了凉荫,树叶转化了戾气,枝干收留了森林。美者非花,果者非果。生态的视角,没有敌我。整合的视角没有lese。
科学教育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具象的看,科普是其根,深扎于社会自然的丰富情境。科教是其干,支撑科学之树于理智的丛林。科研是其枝,舒展于思想文明的天空。科创是其花果,收获于理性成熟的金秋。非如此,不科学。
一直以来,学科教育教学并非灌输过多,其实是管束过多。不是学的太多,而是删的太多。不是讲得太多,而是重复的太多。不是营养太多,而是花样太多。不是过于深刻,而是过于搪塞。生态视角,一个Q版的教材,撑不起整个社会的重托。
力热声光电,只剩了力和电。唱念坐打玩,只剩了唱和念。宫商角徵羽,就留了工商。听说读写思,只留了个听与写。不负责任的删繁就简,辜负了文明的春天。在百花盛开的日子,还沉迷于大棚里的香甜。
让力学难以理解的,是无处不在的阻力。让运动难以理解的,是在变化中建构不变的技艺。让电学难以理解的,是在看不见的空间中,描述场和驾驭场的能力。让热学难以理解的,是宏观的规则和微观的联系。让原子难以理解的,是事实的简单和围观的不简单。非物理,不科学。
何以贯之,垂直整合。
当气浮削去了阻力,当tracker挖掘了数据,当范德格拉夫充盈了电容器,当风箱玩转了压力。当星光流浪到人间,当霓虹遮蔽了天际。回归的只不过是最初的那个物,那个理。
社团活动-星光挑战赛
高中物理动力学概念简图
气浮子
频闪照片
新起点
走出个人中心,开始看到一个丰富的世界。断网是为了杀毒,清理碎片。杀毒结束,开始重新联网,这个时间要小心,一定找可靠的接口,下载东西要找到正规网站,不能随手就搞一个,这样很成问题,小心不要冰洁乱投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