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者

探索者
每一个健康正常的系统,都会自然的出现叛逆者。秩序的尽头是混乱。混乱的尽头是秩序。自古皆然。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完形是暂态,碎片化才是常态。人的一生就是对抗碎片化的过程,所谓新陈代谢,就是吐故纳新。我们必须不断摄入有秩序的,低熵的东西,才能对抗生命的流逝。越是秩序,生命力就越是旺盛。越是用心,事业就越是顺遂。秩序和混乱就是这样的一对矛盾,能够在一片噪音中保持定力的本事是个人成就的关键能力。
大部分的系统,对待先行者都不甚友好。原因在于,革命者和改革者的特点就是破旧立新,推陈出新。他们工作的出发点就是否定现实,然而没有任何人喜欢被否定。这种自恋是与生俱来的。于是,探路者的命运时常是,坠而亡者半,饥而亡者半,路遂绝。
一个系统的成熟,不在于装点了多少碎片。而在于对变革有多么宽容。那是未来的种子,而不是不务正业的逆子。

碎片化教学何时休

碎片化教学何时休
​ -物理学教法实验室
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在分析基础上综合,在综合指导下分析。分析与综合,循环往复,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一切论断都是分析与综合的结果。
​ 当前,基础教育界已经成为概念碎片化的重灾区。概念名词一箩筐,各种理论汗牛充犊。大小论文,滔滔不绝,连绵不绝,根本停不下来。然而这种“繁荣”的背后,并不是教科研生态的欣欣向荣,反而是教科研生态衰败的表征。大家都陷入了概念名词的高强度空转之中,却不挂任何负载,不解决具体问题,纯粹一个自圆其说,自得其乐。说的天花乱坠,骨子里还是个应试教育,还是一个资源决定论。人的主观能动性,被大大的低估了。
​ 功利之心容不下家国情怀。
​ 功利之心的特点就是,投机钻营,见好就上有利就上。真相对其毫无约束力,道德更是手下败将。大家都演的天衣无缝,何必掀桌子呢。
​ 然而,我们的代价是高昂的,社会的代价是高昂的。我们用看似严整,实则严重碎片化的材料,充当了教育的主要或者说全部内容,在实施方面更是把时间和精力的碎片化发挥到了极致名义上是利用碎片时间,其实是在认为的进行切割。一定不让学生有长时间的思考,反思,一定要搞的他们,疲于奔命,不求甚解,囫囵吐枣,邯郸学步,人云亦云。
​ 没有什么整体设计,顶层设计。没有情景整合,没有高阶问题,没有历史和逻辑的线索,就是一个题海,包打天下,一个经验主义包打天下。好就全好,爱屋及乌,差就全差,恨屋及乌。蓝图天天换,路线天天变,方向兜兜转,目标隐又现。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普遍的事实。
​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理由,能力和资源来创造一个更为和谐的教学环境,学习模式。然而思维的惯性却组织我们,做出哪怕一点常识。
​不喜欢变化,只喜欢守正,不喜欢创新。
​ 然而当一个系统,出现了全局性的,结构性的问题的时候,局部的小打小闹已经无济于事了,改良主义,现在已经不合时宜。
​唯有突破性的变革才能成功。